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居六朝古都南京,背依鐘山,側枕玄武,是一所歷史悠久、醫教研協調發展的大型現代化綜合性醫院。醫院前身為1929年籌建、1930年建成的國民政府中央醫院。是我國第一家由中國人自己創辦的國立西醫院。抗戰期間,先后遷至武漢、長沙、貴陽和重慶等地。1945年日本投降后,遷回南京。1949年4月由解放軍接管,1950年6月命名為“華東軍區醫院”,1955年5月更名為“南京軍區總醫院”,1986年11月更名為“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1994年首批被評為 “三級甲等醫院”。1995年江澤民總書記為醫院題詞“弘揚白求恩精神,建設現代化醫院”。醫院2010年、2011年連續兩年位列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發布的全國醫院排行榜50強。目前,醫院現展開床位1800張,年門急診200余萬人次,收容6萬余人次。
醫院主要包括院本部、湯山療養區、馬群東苑、鐘嵐里、鐵心橋、北城圩等6個座落,總占地面積1426畝(95萬平方米),總建設筑面積34.7萬平方米。醫院本部位于市區中山東路305號,總占地面積230畝(15.3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27.5萬平方米,其中醫療用房17.7萬平方米,醫療區、辦公區、生活區三區分明,花園式院區布局,給廣大傷病員提供優美宜人的休養環境。療養區位于景色秀麗的東郊風景區古鎮湯山,占地面積716畝(47.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5.6萬平方米,其中醫療用房2.1萬平方米。療養區風景宜人,溫泉資源豐富,以溫泉文化為核心,溫泉水理體療為特色,建成康復、理水療和體檢 “三個中心”,配有湯山一號露天溫泉、健康保健設施及配套用房的綜合性康復療養服務,集療養、醫療、康復、體檢于一體,全年可接待療養及康復病人。
科室設置
醫院設有52個科室,其中臨床科室29個,醫技科室17個,職能科室5個。擁有國家重點學科1個,全軍重點實驗室2個,全軍醫學研究所4個,全軍醫學專科中心3個,國家藥物臨床試驗機構1個,江蘇省衛生廳“科教興衛工程”臨床醫學中心2個、醫學重點學科5個,江蘇省科技廳臨床醫學研究中心2個。擁有國家、軍隊、江蘇省重點學科以上的科室34個,占全院學科總數的65%。
科技人才
院士專家領其銜,棟梁之才集于斯。醫院擁有以黎介壽、劉志紅兩位中國工程院院士領銜的一批專家群體。具有技術創新力、品牌創造力、發展推動力的“3個400”強大人才方陣,即博碩士高學歷人員445名,高級職稱專家448名,在讀研究生475名。擁有國家、軍隊專業委員會正副主任委員118人次,4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3人獲“全國百名醫藥衛生科技之星”,2人獲“何梁-何利獎”,1人獲“保羅-楊森吳階平醫學研究獎”,2人獲“中國科協求是獎”,4人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人獲“第三屆軍隊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1人獲“第四節光華工程科技青年獎”,2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
特色醫療
醫院整體醫療技術水平較高,形成了心肺腦復蘇、連續性血液凈化、腎活檢及免疫病理、腸外瘺治療、全腸外營養的研究與應用、急性重癥胰腺炎救治、腦垂體移植、藥動學的研究與應用、自體干細胞骨髓移植和臨床免疫的研究、男性不育癥診斷治療等諸多特色醫療技術。先后成功完成亞洲首例小腸移植、亞洲首例肝腸聯合移植、全軍首例心臟移植;“多靶點治療重癥狼瘡性腎炎”和小腸移植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2004年,腎臟科腎移植手術人、腎存活率均達100%,居國際領先水平,被入選“中國醫藥科技十大新聞”;在國際上首次報道腸粘膜干細胞移植技術治療放射性腸炎的動物實驗獲得成功;創造性建立系統治療重癥胰腺炎的新模式;開出國內第一輛家庭營養治療車;成功施行國內首例系統性淀粉樣變性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建立國內第一個腦血管病注冊網。
教育培訓
醫院長期與國內著名高等院校聯合辦學,是南京大學醫學院臨床學院,第二軍醫大學、南方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承擔十多所高等醫學院校的教學任務,完成大專生、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全系列教學、臨床帶教和人才培養任務。在全國醫院系統首家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擁有博士研究生培養學科和專業11個,碩士研究生培養學科和專業35個,博士研究生導師38名,碩士研究生導師150名,博士后聯系導師25名。醫院內科學、外科學2個二級學科,均成為博士學位授予權學科,2011年3月,臨床醫學專業被批準為全軍同類醫院中唯一的博士授權一級學科。醫院現為江蘇省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
科技成果
按照創建研究型、轉化型醫院的目標,著力強化研究創新,促進臨床轉化。通過創新系列科技管理政策,深入挖掘自身潛力,主動謀求新突破,先后成立兩個轉化醫學研究中心。“十一五”以來,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軍隊和省部級科技成果一等獎14項、二等獎39項。獲得外源性課題資助經費近2億元。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和“973”首席科學家課題均實現零的突破。統計源期刊論文數、引文次數、SCI期刊論文數等5項論文排名始終保持在全國、全軍醫院前列。醫院主辦的4種期刊全部被國家科技部選定為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在全軍第八屆醫學科學技術委員會該選中,醫院4人當選為委員,3位院士當選為常務委員。
醫療設備
醫院擁有“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射波刀、全飛秒激光、PET/CT、雙源螺旋CT、回旋加速器、磁共振成像儀、流式細胞分析儀、1250MA大型X光系列等現代化醫療設備8000余臺,醫療設備總價值達8.2億元。
信息化建設
醫院嚴格按照國家、軍隊數字化醫院建設規范標準,以基于信息系統體系作戰衛勤保障需求為牽引,以病人為中心,緊緊圍繞數字化醫療、數字化管理、數字化服務,不斷加大投入力度,數字化醫院建設快速、穩步、全面推進。目前,醫院共有各類網絡交換機110臺,小型機2臺,PC服務器70臺,網絡存儲設備4臺,展開網絡終端1600余個。建成軍字一號網、協同辦公網、軍事綜合信息網、無線網等4套網絡,雙核心、雙鏈路,主干萬兆光纖,室內千兆到桌面。共上線使用的應用子系統125個,覆蓋醫院管理、醫療、服務的各個領域,先后被評為“軍區數字化醫院”、“全軍數字化示范醫院”、“全國衛生信息化推進優秀獎”。
應急救援
以平戰結合為抓手,大力加強應急專業力量建設,持續打造優質應急救援平臺。2004年,醫院派出維和醫療隊,遠赴利比里亞執行國際維和任務。2010年醫院再次派出國家應急救援隊出征海地,圓滿完成海地地震應急醫療救援任務。在原有的門診樓停機坪、空運傷員救治站、國家應急救援中心基礎上,今年建成國內最大的急診搶救室、組建重癥醫學科、啟用國內最大的“三艙七門”高壓氧艙群,結合舉行軍地特大交通事故空地聯合救治演練,進一步完善前后方銜接、內外部聯動的立體應急救治平臺,構建批量傷員、心腦血管疾病、多發傷等平戰結合的綠色通道。先后在“9.14”湯山特大中毒事件救治、“8.9”群體性氯氣中毒、“5.25”特大交通事故、“7.28”燃氣爆炸事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經歷了實踐檢驗。
社會公益
醫院大力倡導“以敬畏之心對待生命、以仁愛之心福澤患者、以報效之心履職盡責、以感恩之心回饋社會”。經常性組織醫務人員赴革命老區、紅色景區接受教育,開展“上島礁、進山溝、赴老區”醫療服務,三十年如一日為梅園新村孤寡老人建立家庭病房,定期舉行大型義診。在送醫送藥送溫暖的同時,讓醫務人員走近老區人民和社區群眾,讓他們在實踐中感受民生疾苦,增進軍民之情,不斷激發他們廉潔自律、熱情服務的內在動力。
醫院秉承“厚德、精業、創新、至善”的八字院訓,圍繞“建設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轉化型醫院”的總體發展目標,堅持“以人為本、規模適度、平戰結合、綠色醫療”的發展思路,通過持續開展“質量效益、醫院文化、病人安全年、數字化醫院年、興教學強基礎年、綠色醫療年”等主題年活動,強化“又好又快發展,安全和諧發展”的發展思路,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真情回報部隊和社會,堅持“以人為本、科技爭先、質量一流、服務至上”的醫院精神,堅持科技興院、人才強院的發展戰略,醫院全面建設協調發展,“四個效益”不斷提升。先后被評為“全國百佳醫院”、“全國愛嬰醫院”、“全國擁政愛民模范單位”、“全國醫院文化建設先進單位”、“全國城市醫院文化建設先進集體”、全國“博士后管理工作先進單位”、“全軍先進醫院”、“全軍為部隊服務先進醫院”、被南京軍區評為“醫德醫風建設先進醫院”、“培養人才先進單位”、“財務審計工作先進單位”、被江蘇省評為“精神文明先進單位”、“愛國衛生先進單位”、“南京市醫療保險定點服務先進單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