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不少人認為,冬令進補就是補,離不開人參、鹿茸等。這些觀點沒有理解進補的作用與功能。其實,冬令進補是中醫“天人合一”思想的具體體現,補應理解為“瀉其有余、補其不足”,使人體達到平衡協調的狀態。
時令已進入立冬。專家認為,膏方能調達血氣,平衡陰陽,剿撫兼施,祛病延年。它不僅是一種獨特的進補養生手段,更重要的是它能調理人的五臟六腑使之趨于陰陽平衡。
進補之前有必要辨識體質
何謂體質?程教授解釋,體質是由先天遺傳和后天獲得所形成的,個體在形態結構和功能活動方面相對穩定的狀態,與心理性格有相關性。如生活中,有人急脾氣,有人慢性子;有人不耐寒,有人不耐熱;有人總是面色紅潤,有人臉色蒼白……似乎每個人都和別人不一樣,其實這都是因為人與人之間存在的體質差異。
體質辨識,是以人的體質為認知對象,從體質狀態及不同體質分類的特性,把握人體的整體要素與個體差異性,制定調理原則,選擇相應的養生方法,進行因人制宜的干預措施。
如何進行體質辨識?根據中華醫學會的《中醫體質分類判斷標準》,常見的中醫體質類型可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特稟質(敏感質)九種類型。除了平和質外,其他八種體質均屬偏頗體質,即存在不足或多余,比正常體質容易發生偏頗體質方面的病變。
【溫馨告誡】
關注健康,我們就要先了解、關注自己的體質。體質辨識讓你學會讀懂自己的身體,辨別自己的體質,從而遵循專家的指導,制定因人而異、有針對性的養生保健措施,才能做到能夠有的放矢地來養生、防病。
體質辨識如何指導保健養生
程教授介紹,體質的辨識大致有虛、實之分。虛的體質包括:氣虛、血虛、陰虛、陽虛。氣虛質常見表現為呼吸短促、說話聲音低弱、易感冒、常出虛汗、常感到疲乏無力。在調治上,就應以補氣為主,飲食上,宜吃具有補益作用的食品。
陽虛質,總是手腳發涼,耐受不了寒冷。因此要防寒保暖,夏季一般少用或不用空調,多見陽光,做一些舒緩柔和的運動,如慢跑、散步,宜服用一些溫潤的藥物和食物,如巴戟天等。陰虛質,這類人常感覺身體、臉上發熱,皮膚干燥,手腳心發熱,眼睛干澀,容易失眠,大便干結,夏季要避免日曬,不要出汗過多,適當服熟地、玉竹等,少食溫燥的、辛辣的、香濃的食物。
實的體質包含痰、瘀、熱、濕幾類。如痰濕質,這類人出汗多而黏膩,手足心潮濕多汗,常感到肢體酸困沉重,嘴里常有黏黏的或甜膩的感覺,平時痰多,夏季要少食冰鎮食品,多吃生姜,穿棉麻絲綢,適當曬太陽,秋冬季節不可濫補。濕熱質的人,面部和鼻尖總是油光發亮,易生粉刺、瘡癤,常感到口苦、口臭或嘴里有異味,男性陰囊總是潮濕多汗,因此春季多做拉伸運動,夏季多喝清熱利濕的涼茶,秋季多食水果、白粥、蜂蜜水,冬季少進溫補食物。
對于血瘀體質,四季養生關鍵是春天,不宜穿過緊的衣服、久坐室內、長久開車,宜做一些拉伸運動,冬季注意保暖,可用一些活血藥物,如三七、丹參等。氣郁體質的人則可聽些歡快的、振奮的音樂,使自己身心舒展,多與家人、朋友旅游,氣機自然就舒展。
【溫馨告誡】
特稟體質即過敏體質,容易對藥物、食物、氣味、花粉、季節過敏,皮膚容易起蕁麻疹,所以,應根據個體實際情況,避免使用過敏食物,減少發作機會,少食蕎麥、蠶豆、白扁豆、牛肉、鵝肉、鯉魚、蝦、蟹、茄子、酒、辣椒、濃茶、咖啡等食物。
膏方調補適宜與不宜人群
何謂膏方?膏方是中醫劑型的一種,多為復方、大方。醫生根據患者的情況開出膏滋處方,經煎煮、過濾、濃縮制作而成的一種膏狀物質。
程教授指出,膏方有著自身的適宜人群。比如亞健康者,現代社會中青年工作、生活壓力很大,應酬多,且長期睡眠不足,均可造成人體抗病能力下降,膏方就有很好的調理療效。
此外,原患有慢性疾病者,冬季可結合其病癥,一邊施補,一邊治病,這樣對疾病的治療和康復有益。老年人,由于其生理特性,冬令進補,則能增強體質,延緩衰老。反復呼吸道感染、久咳不愈、厭食、貧血等體虛的小兒,也宜于調補。
對此,專家將開出因人而異的調補膏方。如溫補脾腎、助陽強身的正陽膏;滋補肺腎、養陰生津的養陰膏;平補氣血、扶正御邪的扶正膏;還有滋陰補腎、養血活血、潤膚祛斑之功效的養顏玉肌膏;兒童健脾補肺膏等。
【溫馨告誡】
有些人群不適合服用膏方。腸胃功能不佳者,需要先服用“開路藥”,促進腸胃功能恢復,方能進補;病人患有感冒、咳嗽、咯痰,則應先將感冒咳嗽治愈方能進補;急性疾病和有感染者;慢性疾病急性發作者;胃痛、腹瀉、膽囊炎、膽石癥發作者;慢性肝炎轉氨酶升高者;自身免疫病球蛋白和抗體升高者暫時都不宜進補。
膏方四季均可服用,以冬季服用效果最佳,一般在冬至前一周到立春前后服用。膏滋處方開診,需要提前進行開方預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