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擊疫情過程中,公眾的心態也在不斷發生變化。當前,絕大部分人已經從最初的不重視、不在乎或恐慌、緊張情緒中走出來,能夠冷靜、科學地看待疫情并做好自身防護。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新問題又暴露出來,值得關注和重視。
“看看外面逐漸增多的人群,家長帶孩子出來玩的,要求回來住院的老病人們……作為發熱門診的醫生,實在忍不住要說:上班日不代表疫情已經過去,大家不要放松警惕……”這段話據說出自一位發熱門診醫生。雖然真實性未經證實,但是湖北之外各地新增確診病例數的不斷下降,以及抗疫時間的推移,確實會讓一部分人放松警惕。有人已經不再那么嚴格地遵循乘坐電梯要戴口罩的規定,有人因嫌戴口罩憋悶把鼻子露在外頭,還有人開始覺得哪那么容易就會聚集傳染。倘若越來越多的人這么想、這么做,前期所做的努力恐怕就會功虧一簣。要看到,當前疫情形勢雖然出現積極變化,但還遠未到可以輕松的時候,依然需要每個人心中有敬畏,行動有分寸,防得嚴嚴實實。
還有一部分人,因為身處疫情較為嚴重的地區或因長時間宅在家里天天刷疫情的原因,出現過度緊張和焦慮的情緒。超市里的搶購潮,到處購買酒精過度消毒,還有些人身體稍有不適就懷疑自己患了新冠肺炎,四處要求查核酸、做CT檢查等。無論是掉以輕心,還是過度緊張,對于疫情防控都不利。對此,筆者認為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實做細。
首先依然是加強疫情信息的披露。疫情信息及時準確的公布,有利于公眾全面、真實、客觀地了解防控現狀和防疫要求,主動做好配合。其次要加強權威的科普宣傳。向公眾提供權威科普知識,解讀疫情防控措施,可以幫助公眾正確認識疫情發展態勢、掌握疫情防控知識、提高自我防護意識和能力,既減少感染病毒的風險,又避免出現恐慌情緒。科普工作無疑是防疫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再次要加強管理,針對可能出現的麻木、厭煩、松懈情緒及可能不利于疫情防控的行為,各部門尤其是社區工作人員要足夠重視,并做好應對準備。最后就是要加強心理疏導工作,派出專業人員,利用線上線下多種途徑持續地進行心理疏導,幫助公眾解決因過度緊張或焦慮帶來的心理問題。(健康報)
|